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时政热点 >>正文
谢晓娟 刘聪聪|“3·18”重要讲话以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日期:2025-03-17 文章点击数: 来源:

谢晓娟 刘聪聪|“3·18”重要讲话以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谢晓娟 刘聪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年03月17日 10:16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加合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打造承担立德树人时代重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图片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重要讲话)。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3·18”重要讲话为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严格按照“六个要”的标准,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图片

打造高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3·18”重要讲话以来,各高校以“六个要”为标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了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 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为落实好“3·18”重要讲话精神,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出台多项相关政策。2019年4月,教育部明确提出“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3](P1511)的工作目标。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通知,对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选配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指出各学校应大力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且不得挪作他用”[4](P1658)。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规定,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人才引进、转岗专任等方式,确保思政课教师全部按要求配备到位,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成为思政课课堂的主力军。据统计,“3·18”重要讲话以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增至14.7万人,专职教师达11.7万人,高校辅导员达27.9万人,综合师生比总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 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3·18”重要讲话以来,为实现思政课教师配齐建强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十名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数百名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数万名思政课教学骨干”[5](P1511)。在任职资格方面,教育部提出“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6](P1658)。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过程中,严格遵循教育部的指示,既满足规定的具体配比要求,为高校迅速补充大量的思政课教师,同时还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人员构成上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深刻转变。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截至2024年1月,思政课教师中党员占比由79.8%提高至90.6%,队伍素质持续提升。

3. 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力量充足。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7]。“3·18”重要讲话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达1929所,相较于2012年的100余家增长了10余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评选出一批地方重点或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巩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的主阵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和人员保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9年的85个增长到2023年的109个。[8]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数量也迅速增长。此外,教育部在继续招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博士生的基础上,从2019年开始每年招收100名从事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学5年以上的在岗教师攻读博士学位。[9](P15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为思政课建设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图片

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也逐渐建立并完善,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正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的稳步提升提供了根本保障。

1. 优化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等部门印发多个文件,强调要制定实施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突出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这些政策文件不仅推动了多样评价机制的形成,而且使思政课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创新上,充分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2. 健全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健全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11]。据此,中央和地方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形成了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成长成才的机制和环境。一是薪酬待遇方面。教育部多次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12](P1577)。各地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本地本校的管理办法,先后印发多个制度性文件,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思政课教师待遇明显提高。二是精神激励方面。教育部不仅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项目中对思政课教师加大倾斜支持力度”[13](P1540),而且还要求“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14](P1533)。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被评为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三是提拔选用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15](P1533)。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活力和潜力,大大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3. 建立思政课教师选聘退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16]。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全面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选聘退出机制。一是严把准入机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17](P1574),“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8](P1575)。各地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评判标准选拔新教师,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健全退出机制。教育部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19](P1576)。此外,教育部还严格“实行不合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20](P1658),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图片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18”重要讲话以来,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质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地高校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工作,极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改进了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1. 以理论培训助推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式成长。培训研修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作,是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式。在“3·1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思政课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21],“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2](P9)。“3·18”重要讲话之后,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要制定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规划。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已经形成,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一系列培训研修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 以教学竞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3·18”重要讲话以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多项教学竞赛活动,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能手,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发展的目标,推动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2024年1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来自各地数百名参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经过前期“云上大练兵”备赛磨课、网络评审筛选,最终呈现出12场精彩的教学展示活动,10余万名思政课同行在线上观摩助威,直播收看量超过76万次,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战线的良好精神风貌。[23]教学竞赛的开展充分展现了思政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风采,激发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潜力,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3. 以科学研究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24]。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思维,能够将学科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之中,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需要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科学研究助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3·18”重要讲话以来,教育部“坚持教学引导科研、科研支撑教学的学术导向”,提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努力实现科研与教学双促进、共提高的局面,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中设置的项目资助计划就包括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等在内的6个项目。[25](P1513-1514)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高质量发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已实现常态化,涌现出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

4. 以实践研修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畅通教学科研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渠道”。“3·18”重要讲话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是研修基地建设。2019—2023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每年暑假组织40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赴研修基地进行考察学习。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各级研修基地开展社会实践,5年内每人至少参加一次实践研学。[26](P1512)实践研修活动的开展极大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担当意识,拓宽了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和格局,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研修经费支持。2019—2023年,多项政策和文件明确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的经费标准。这一措施极大保障了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的顺利推进,为促进思政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片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18”重要讲话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也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以及社会影响力。

1. 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7]。“3·18”重要讲话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严格按照“六个要”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体悟思政课教学所内含的“道”“学”“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抓好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总开关”,给青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提升青年学生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据2021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98.7%的学生表示“能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99.5%以上的学生认同“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愿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2. 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显著提升。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动力。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是我们党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28]“3·18”重要讲话以来,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发布多项政策,如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师人才项目倾斜支持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这一群体的深切关怀,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理论宣讲不仅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式。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育人育心的教育使命,而且还要把理论学习与为民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理论宣讲。“3·18”重要讲话以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打通理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获得社会各界好评,极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影响力。据教育部统计,“仅2020—2021年,就有10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9]。全国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纷纷走进党政机关、部队、企业、学校、乡村、社区进行理论宣讲,持续提高理论宣传的普及率、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1][2][7][10][11][16][21][24][27][28]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4][5][6][9][12][13][14][15][17][18][19][20][25][26] 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佘双好,田贵华.五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显著成绩和深刻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4,(3).

[2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3] 吴 丹,丁雅诵,闫伊乔.不负重托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人民日报,2024-03-18(1).

[29] 点亮信仰之灯——三年来全国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N].中国青年报,2022-03-21(5).

 

 

作者简介

 

 

谢晓娟,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聪聪,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图片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青年路96号 邮编:332000 赣ICP备05003321号 电话:(0792)8224168 传真:(0792)8183196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40号